首页 > 生活 > 戏曲天地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司法局高集司法所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司法局高集司法所针对基层矛盾增多、警力资源紧张等问题,创新构建“警调对接”工作机制,通过“1+3+N”联调体系,整合司法所、派出所、信访办等多部门力量,织密组织联动、法治保障、服务网络“三张网”,实现矛盾纠纷全链条闭环化解。该机制通过强化法治引领与普法融合,推行调解员轮训、回访跟踪等制度,显著提升矛盾化解效率(成功率达99%),信访量下降52%,群众法治意识增强,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为法治化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高集样本”。

一、相关背景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东阿县高集镇土地流转纠纷、邻里矛盾等基层矛盾日益凸显。部分群众遇到问题时,往往第一时间选择向派出所报案或前往信访部门反映,由此导致非警务警情大量占用基层警力资源,信访案件积压问题也愈发严峻。

为有效破解这一治理难题,东阿县司法局高集司法所主动作为,联合派出所、信访办等多部门,创新构建“警调对接”工作机制,通过强化部门间协同联动、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探索出一条以法治为引领、多方联动共治的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二、机制创新:织密"三张网",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

(一)组织联动网:打破部门壁垒

建立“1+3+N”联调体系。面对高集镇日益复杂的基层治理需求,高集司法所创新构建"1+3+N"联调体系,通过打造一个指挥中枢、三支专业队伍、N个基层站点,实现矛盾纠纷全链条闭环处理。 

1、“1个指挥中枢”——统筹协调的核心

高集镇党委牵头成立“高集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作为全镇矛盾化解的“大脑中枢”。每周一固定召开由司法所所长、派出所长、信访办主任参与的联席例会,通报重点警情、信访案件进展,对复杂疑难问题进行集中研判。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池”和“问题台账库”,确保各部门在矛盾处置中同频共振、协同发力。

2、“3支主力军”——专业分工明确

司法所:发挥法律专业优势,为调解工作提供法律咨询、文书拟定等全流程法律服务,确保调解程序合法合规。

派出所:负责治安类纠纷处置,对涉及违法行为的矛盾快速介入,通过执法威慑力稳定事态,同时为调解工作提供治安保障。

信访办:建立“分类分级”案件分流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责任部门,实现信访事项“接诉即办、一办到底”。三支队伍既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形成“法律支撑+治安保障+精准分流”的立体化处置格局。

3、“N个联络点”——扎根基层的服务网络

在全镇各新村设立“警民联调驿站”,组建由村支书、驻村民警、专职调解员构成的“三人调解小组”。推行“纠纷首接责任制”,要求首接人员全程跟进直至矛盾化解。同时开展“定期入户走访+动态风险排查”,将调解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今年以来,通过联络点前置排查化解矛盾隐患87件,预警成功率达92%。2024年12月,高集镇某新村村民甲某某与乙某某兄弟二人因宅基地问题发生激烈争执,双方情绪激动并报警。民警迅速联系村支书和专职调解员组成“三人调解小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解小组通过查阅土地确权档案、实地测量,明确双方权属界限,同时结合《土地管理法》进行释法说理。经过3轮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并在调解小组监督下重新划定界桩。该案例通过“首接责任制”和“主动预防”机制,避免了矛盾升级,成为联调驿站“小事不出村”的典型范例。

(二)法治保障网:夯实解纷根基

1、“调解+普法”双轮驱动——构建沉浸式法治课堂

高集司法所创新打造“派出所调解室普法驿站”,将纠纷化解现场转化为法治教育阵地。调解室内配备专职调解员和法律顾问,摆放普法宣传资料,在开展矛盾调解的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一案一释法”。例如,在处理邻里土地纠纷时,调解员不仅促成双方和解,还会详细解读《土地管理法》相关条款;针对家庭矛盾,同步普及《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这种“调解即普法”的模式,让群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直观感受法律力量,截至目前已开展现场普法120余场次,惠及群众超2000人次。2025年2月,甲某因卖树时砍树砸坏乙某的猪圈,乙某要求索赔,而甲某拒绝。司法所工作人员和专职人民调解员向甲某和乙某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57条规定:“因林木折断、倾倒造成他人损害,林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调解结束后,甲某主动表示:“原来法律是这样规定的,以后有事先学法!”此案例通过“一案一释法”模式,将矛盾化解与普法教育深度融合,惠及当事人及旁听群众20余人,法治宣传效果显著。

2、“调解员轮训”制度——锻造专业化调解队伍

建立“季度轮训+年度考核”的调解员能力提升体系,邀请资深法官、律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开展专题授课。培训内容涵盖《民法典》热点条款解读、调解心理学应用、典型案例复盘等实用课程,并通过模拟调解实战演练提升调解技巧。同时统一规范调解文书格式,制定《矛盾纠纷调解标准化操作手册》,明确受理、调查、调解、归档等诸多环节的操作规范。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培训4期,参训调解员达300余人次,调解协议履行率提升至98%。部分调解员在参加季度轮训后,积极运用培训中学到的“调解心理学技巧”,成功化解多起矛盾纠纷。如在一起土地流转纠纷中,涉事村民甲某因土地归属问题与乙某多次冲突,调解员通过“背对背调解法”分头疏导情绪,并引用《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最终促成和解。

3、“调解回访”机制——筑牢矛盾化解闭环

推行“1+3”回访工作法(即1个月常规回访、3个月重点跟踪),由包村民警联合调解员对已结案件开展“回头看”。通过入户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核查协议履行情况,倾听当事人意见建议。对涉及经济赔偿、土地流转等易反复的纠纷,建立动态跟踪台账;针对回访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启动“二次调解”程序。今年以来,通过回访成功化解潜在矛盾隐患23起,群众满意度达99%,切实实现“调解一件、教育一片、稳定一方”的社会效果。

(三)构建全域覆盖的“点对点”服务链,织密基层治理"末梢网"

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浪潮中,高集镇司法所通过创新构建"点对点"服务网络,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这一创新实践聚焦物理站点、信息平台、人员协作三大核心要素,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覆盖治理体系。

1、三级联调机制破解空间阻隔

针对农村地区点多面广的特点,高集镇构建起"镇中心——新村驿站——自然村调解点"三级联调架构。镇级联调中心如同中枢系统,统筹协调跨区域复杂案件;5个新村驿站作为片区枢纽,实现矛盾纠纷的精准分流,让"调解服务上门"成为常态。这种分级处置机制既保证了重大纠纷的集中攻坚,又实现了小微矛盾的及时化解。

2、多元协作模式激活人力资本

通过建立"结对帮扶"机制,高集镇有效整合了基层治理的智力资源。一方面推行"以老带新"的跨站点结对,组织资深调解员开展跟班指导、案例复盘等活动58场次,受训的新任调解员独立办案能力提升显著。

3、双向评价体系倒逼服务质效

创新实施"群众满意度+站点互评"双维度考核,构建起服务质量的闭环管理。群众通过纸质问卷、短信等多渠道对每起纠纷调解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与调解员绩效挂钩。同时建立季度交叉互评制度,重点考核协作响应效率与信息共享质量。

经过实践探索,高集镇已形成"纠纷在哪里,服务网络就延伸到哪里"的治理格局。这种将现代治理理念与乡土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米"难题提供了有益范本,彰显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蓬勃生命力。

三、实践成效:凝聚治理合力,释放法治效能

(一)从“单兵作战”到“协同攻坚”,矛盾化解效能跃升

自“警调对接”工作机制运行以来,高集司法所通过专业化分流与协同化处置,累计化解非警务纠纷151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9%。机制的高效运转促使基层警力从大量非警务事务中解脱,将更多资源聚焦于治安防控与应急处突,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全链条解决”。

(二)信访生态持续优化,治理压力显著纾解

得益于矛盾纠纷前端化解机制的有效运行,全镇信访总量同比下降52%。通过将矛盾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既减轻了上级部门的信访处置压力,也避免了群众因重复上访、越级信访产生的时间成本与经济负担,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稳定格局。

(三)治理成本大幅压降,服务质效全面提升

矛盾纠纷平均处置周期从7天压缩至2.5天,实现了从“马拉松式调解”到“短平快化解”的跨越。快速响应机制不仅节约了行政资源与司法成本,更赢得群众高度认可,群众满意度达98%,形成了“高效解纷——口碑传播——主动参与”的良性循环。

(四)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基层治理根基夯实

“调解即普法”的实践模式成效显著,村民主动咨询法律事务的数量增长3倍。从被动接受调解转变为主动寻求法律帮助,群众法治意识显著提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高集司法所通过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成功实现基层治理从“碎片化应对”到“系统化治理”的转型。未来,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司法局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法治化基层治理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司法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fzjjgw.com/chuantongshenghuo/1142.html

标签列表

国风传统文化

统计代码 | 鲁ICP备2022024073号-2

Copyright © 2012-2022 Powered by EyouCms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